引言:在汜水褶皺處聆聽金戈與車轍
在黃河南岸、廣武山北麓的褶皺之間,成皋古道劈開層巒,一處名為“旋門關”的關隘巍然矗立。這座東漢洛陽八關之一的東方屏藩,北臨汜水河,南倚廣武山,以“一陘控兩京,一隘鎖豫陜”的雄姿,在成皋古道的咽喉處,見證了冷兵器時代的烽煙與繁華。當夕陽漫過五尺門的黃土溝谷,風中似乎還回蕩著千年前的金戈鐵馬與駝鈴喧囂——這里是旋門關,成皋陘道上“一夫當關”的立體防御標本。
一、地理形勝:陘險溝深的立體屏障
旋門關坐落于今河南省滎陽市汜水鎮(zhèn)西南五尺門(古成皋縣境),踞守成皋古道與汜水河的交匯節(jié)點,北距黃河15公里,西距虎牢關7公里,形成“北憑河險,南倚山障,中通陘道”的防御體系。其名“旋門”,源自《后漢書·郡國志》劉昭注引《洛陽記》“有旋門坂,其坂曲旋”,因溝谷曲折如旋而得名,唐代《元和郡縣志》稱其“屏蔽東夏,襟帶兩京(洛陽、長安)”,道破其“東控青兗、西衛(wèi)神都”的戰(zhàn)略價值。
關隘所在的五尺門溝谷,深約15米,最窄處僅5米(據(jù)2015年鄭州市文物局《成皋古道調查報告》),呈“V”型走勢,兩側黃土崖壁直立,古代文獻形容其“車不得方軌,馬不得并馳”(《讀史方輿紀要》)?,F(xiàn)存漢代夯土關墻基址寬8米,殘高2米,地表散落東漢繩紋磚、唐代蓮花紋瓦當,印證了關隘“因溝為塹,累土為障”的構筑智慧。溝內青石板路留存的車轍痕深達10厘米,見證了“日過百車”的通行強度。
二、歷史烽煙:八關拱衛(wèi)的時空印記
1. 東漢八關:神都的東方鎖鑰
中平元年(184年),漢靈帝為拱衛(wèi)洛陽,設“八關都尉”,旋門關作為東方門戶,與函谷關、虎牢關等形成環(huán)形防御。《后漢書·靈帝紀》載“置八關都尉官,典察往來”,雖未明載旋門關屯兵數(shù)量,但《何進傳》“遣兵屯成皋”的記載,間接印證其作為成皋道咽喉的軍事地位??脊虐l(fā)現(xiàn)的東漢鐵蒺藜、五銖錢,勾勒出“關吏盤查,戍卒巡弋”的戍守圖景。
2. 南北朝:南北對峙的前沿陣地
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,旋門關納入“河陽三城”防御體系,《魏書·地形志》載“成皋鎮(zhèn)領旋門等三戍”,與西側虎牢關形成犄角。東魏與西魏在此反復爭奪,《資治通鑒》記“天平四年(537年),高歡軍經旋門坂攻虎牢”,可見其作為“虎牢關前衛(wèi)”的戰(zhàn)術價值?,F(xiàn)存關墻基址的北魏時期青磚(飾網格紋),即為這一時期修繕的實物證據(jù)。
3. 唐宋:驛道樞紐的功能轉型
唐代,旋門關由軍事要塞轉為驛道節(jié)點,《元和郡縣志》載“成皋縣西南十里有旋門驛”,成為兩京驛路上的換馬點。安史之亂中,郭子儀部“斷成皋道以絕賊糧”(《舊唐書·郭子儀傳》),雖未直書旋門關,但其控扼糧道的戰(zhàn)略作用不言而喻。宋代《太平寰宇記》稱其“東接曹濮,西通鄭洛,商隊日過三十余”,見證了中原腹地的商貿繁榮。
三、文明通道:陘道上的通塞密碼
旋門關所在的成皋道,早在戰(zhàn)國時期便是“秦攻韓魏,必經成皋”的兵車要道(《戰(zhàn)國策·秦策》)。漢代以后,隨著絲綢之路東段支線的拓展,這里成為“關中—中原”商路的關鍵節(jié)點:陜商的鹽鐵、隴右的戰(zhàn)馬經此東運,齊魯?shù)慕z綢、江淮的糧米向西輸送。隋代在汜水河畔設“汜水倉”(《滎陽縣志》載),唐代“旋門驛”遺址出土的波斯陶片,為絲路交流提供了實物注腳。
西晉“永嘉之亂”中,中原士族南遷多取道成皋,旋門關成為“衣冠南渡”的重要出口,《晉書·地理志》載“徐兗之民,半經成皋”;北宋時期,汴京商隊經此西去長安,《宋史·食貨志》“商車出汴,多由旋門入洛”的記載,在溝谷車轍遺跡中得到印證。關址北側的“禹王廟”遺址(明代建),供奉大禹與河神,體現(xiàn)了古人“鎮(zhèn)河護道”的信仰,也折射出交通樞紐的文化多元性。
四、遺存與意象:黃土溝谷的時光切片
現(xiàn)存旋門關遺址以漢代關墻基址為核心,溝谷兩側可見分層夯土結構,夾雜不同時期的陶片:東漢繩紋磚(用于墻體)、北魏網格紋磚(用于修繕)、唐代蓮花紋瓦當(用于建筑),構成一部“關隘建筑史”。2010年滎陽市復建的“古旋門關”石碑(位于溝口),碑文“東控青兗,西衛(wèi)神都”引自《讀史方輿紀要》,成為歷史意境的現(xiàn)代注腳。
溝內20世紀隴海鐵路工程遺留的涵洞,與漢代車轍、唐代驛道形成時空疊印,恰似旋門關的隱喻——它既是冷兵器時代的防御堡壘,也是現(xiàn)代交通的路基前身。當代學者在《中原關隘論》中評價:“旋門關之妙,在于借天然溝谷為屏障,依地形變化設關隘,此乃‘因險制塞’的中原關隘典范?!?/p>
五、當代回響:陘道遺址的古今對話
如今的旋門關遺址,被納入滎陽市“成皋古道文化帶”保護項目,2018年設立的“陘道遺址展示區(qū)”,以圖文形式呈現(xiàn)關隘的軍事布局與交通網絡。314省道穿溝而過,日均車流量約1500輛,延續(xù)著“通衢大道”的使命;溝谷兩側的“陘道探秘”文旅活動(2021年創(chuàng)設),通過復原通關文牒查驗、古代商隊運輸?shù)葓鼍?,讓歷史觸手可及。
站在五尺門溝谷,東側廣武山的暮靄與西側虎牢關的烽燧臺遙相呼應,旋門關的黃土殘垣與現(xiàn)代公路交織成獨特的時空坐標。它曾用溝谷的險峻阻擋過千軍萬馬,也用陘道的通達迎送過八方來客——正如溝壁上的東漢繩紋磚與唐代陶片所揭示的:真正的關隘價值,不在于壁壘的堅固,而在于它始終是文明通塞的見證者。當晚風掠過溝谷,千年前的駝鈴與今日的車鳴,共同譜寫成皋陘道上的永恒交響。(文/黨雙忍)
2025年6月9日于磨香齋。